收藏

郑联盛 | 理性认识社会融资短期变化

作者 | 郑联盛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 《中国外汇》2024年第10期

 

要点

对社会融资变化的认识要有更为长远的视角,更加关注长期性和趋势性变化,更加专注中长期资金资源使用效率。

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024年4月份金融统计数据和社会融资数据,其中,短期社会融资数据出现一些新变化。金融数据、社会融资数据及其变化整体符合经济发展现实情况,同时我们对当前社会融资发展出现的一些短期性和结构性变化要有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要着力长远,优化宏观经济政策,提振经济内部需求,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融资数据短期波动是正常的

 

我国宏观经济整体稳中有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2024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44.95万亿元,同比增长9.1%。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和通胀走势,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指标,社会融资存量增长整体与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走势保持动态匹配关系。

 

社会融资短期变化是正常情况。针对4月新增社会融资短期波动问题,可能更多要关注其结构性特征,其根源在于政府债、企业债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针对比2023年同期少增问题,要认识到2023年4月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稳定经济增长、大力实施政策刺激的关键月份,存在显著的基数效应。当然,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资金需求、供给匹配和资金运用是动态变化的,尤其是经济结构调整深化进程当中资金需求偏弱和短期新增社会融资波动等均是正常现象。

 

社会融资不仅包括直接融资而且包括间接融资,其变化除了经济周期、结构演进和微观需求等原因外,还与政策调整优化等直接相关。2024年4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减少近1000亿元,比2023年同期少增5500多亿元,是社会融资短期波动的“核心变量”,即当月社会融资变化与我国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存在“窗口期”是直接相关的。而政府债券发行存在“窗口期”直接与宏观政策重大布局相关,即我国将在5月开始发行总量为1万亿元的超长期特别国债。5月13日,财政部已经发布了后续一般国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4月份适当调整债券发行节奏,对未来我国超长期特别国债以及地方债券等的高效发行提供了弹性的政策空间。随着我国政策优化和经济向好,特别是超长期国债、地方债等的发行,社会融资将会回归到常态化轨道。

 

金融管理部门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也是短期社会融资波动的重要原因。防止资金空转、禁止手工补息以及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等监管政策要求,对资金供求匹配具有一定的重构效应,也会反映在社会融资短期变化上。金融管理部门实施被市场称为“挤水分”的政策未来将进一步厘清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优化金融部门的资金供给,更好地促进金融与经济共生共荣。

 

中长期政策优化是基础要求

 

我国社会融资总体保持与经济发展动态均衡关系,但社会融资短期变化背后是否具有经济、结构和政策体系的中长期变化值得密切关注。相关部门要对社会融资短期和长期、总量和结构的变化趋势有深刻认识,对内在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举措加以应对,稳需求、提信心、重创新、讲实效,以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

 

稳需求是核心政策。2024年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但经济持续回升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等诸多挑战。2024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靠前发力有效落实已经确定的宏观政策,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与此同时,中央可能会适度加大财权和事权,缓释地方债务处置和房地产市场调整所产生的“资金缺口”和“需求缺口”。这也是我国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政策动因。

 

提信心是关键工作。社会融资数据波动反映了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形,特别是由于内外因素多重影响,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家庭部门消费能力和意愿偏弱。但是,我国经济具有超大市场的独特优势,经济回升向好是主导趋势,各主体要增强经济发展的信心。在加大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的同时,要了解各类主体需求不足的约束条件,尊重各类主体市场地位和作用,构建公平、法治、透明、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开创多元主体积极主动扩张需求新局面。党中央强调要做好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加强预期管理,也是着力于构建多元主体团结一致、分工协作、共度时艰的发展氛围。

 

重创新是长效机制。创新发展是国家战略。在面临内外复杂环境下,创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可统筹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支撑的转型升级之路。为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即将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为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创新驱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更为扎实的体制基础。

 

讲实效是基础保障。经济增长质效高低,不仅在于社会融资高低或钱多钱少,更重要的在于资金和资源要发挥应有作用。社会融资存量和当期新增社会融资持续增长的一个潜在前提假设是资金得到充分利用,释放了较为充分的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和就业促进等效应。因此,需更加专注资金资源作用发挥的约束条件,包括对社会融资变化的认识要有更为长远的视角,更加关注长期性和趋势性变化,更加专注中长期资金资源使用效率。我国的货币供应、财政支出、社会融资等的规模都是巨大的,关键在于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进一步顺畅宽货币宽信用转换机制、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盘活社会融资增长质效,以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中国外汇”的所有作品,均为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研究中心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公众号授权不得进行营利性使用。非营利性转载或引用,应注明“来源:中国外汇”。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公众号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2024年7月9日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