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联盛 | 事关2025年经济工作!这个重点任务,如何落实?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网 2025年1月13日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适应内外形势的基本政策目标。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亟待提升我国内部需求水平,要加快形成具有合理回报的投资体系,加快形成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加快补齐约束投资和消费增长的短板,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有效形成自我循环的经济体系。
大力提振消费。消费是一个经济体长续发展的基本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领域。2024年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较为显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9.9%,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2.4个百分点。但是,相对于消费要成为经济增长核心支撑、相对于消费在国内大循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消费整体仍然相对不足。为此,大力提振消费是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重中之重。
大力提振消费需要遵循基本的经济逻辑。国内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挑战之一。消费的扩大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受制于收入增长和财富价值,消费意愿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这与储蓄动机、预防动机或社会保障等直接相关,可见收入增长、财富价值和社会保障等是影响消费的核心变量。
稳就业、促增收是大力提振消费的根本之策。多措并举稳就业,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大力拓展社区服务业,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提升大学毕业生就业水平,构建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营造法治、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更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着重发展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服务业,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在财富价值保障上,要进一步稳定楼市股市,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水平。我国居民财富约六成配置在房地产上,近期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居民财富不同程度有所缩水,同期居民收入可能有所降低,而居民负债水平及债务支出并未实质性年年降,居民资产负债表有所弱化,财富效应有所淡化。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升,充分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妥善处置存量商品房,均有助于稳定预期和价格、提升房地产市场流动性并逐步修复居民资产负债表。另外,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对于老百姓财产性收入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提升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性,将资本市场建设成为融资和投资功能兼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为居民财富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质效,减少消费后顾之忧。2023年,我国储蓄率高达44.2%,位列全球首位。2024年9月末,我国存款余额高达300.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148.8万亿元,相当于人均储蓄逾10万元。从存款余额和储蓄率看,我国是具有扩大消费的资金支撑。但是,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后,消费水平整体仍然偏低,这其中可能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较强相关。即部分居民可能存在不敢花、不愿花的消费倾向。预防性储蓄强可能与我国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不够充分直接相关。实际上,我国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已经实施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各地区各领域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或大小不一的缺口。为此,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是缓释预防性储蓄、有效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期保障政策。
提高投资效益。固定资产投资整体面临转型升级压力。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的是投资驱动的模式,投资一度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但是,随着我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化进程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特别是房地产市场面临较大调整压力,我国固定投资呈现低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以地方政府作为主导力量的基础设施和部分产业投资,总体效能相对较低,部分投资成本收益不匹配,难以形成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能力。
未来要有效提高投资效益,加快形成有合理回报的投资体系。在全方位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合理回报的投资体系。一是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行发展的思路。二是传统产业和传统基础设施稳存量、提质效,客观评估各地各行业各领域及其基础设施“充裕度”,在必要情况下才能扩大传统产能及传统基础设施的投资,防止个别地区个别领域供给过剩或利用不足。三是适度加大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重提升新型基础设施统一化水平。着重考虑新型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内在需求和供给短板,减少碎片化、重复性和低端化供给,着力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建设全国统筹水平和区域共享能力,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新的支撑。四是多举措提振现代制造业。在全面加快建设现代制造业的同时,要考虑我国制造业的结构性,有效支持中小制造企业的发展,有效吸纳就业人口。
抓住房地产市场这个牛鼻子,稳定整个产业链投资水平。房地产市场是我国产业链最长、关联程度最高的产业,是稳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领域。实施具有政策引导性的货币金融政策,为房地产市场、开发商和抵押贷款住户提供定向低息资金,以盘活存量市场、提振市场流动性并适度引导增量需求。在具体运作中,建议采用市场化原则,以短期流动性支持、降低增量和存量贷款利率、稳定抵押品价值等为支撑,着重修复市场信心、开发商流动性和居民资产负债表。
在国家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投资效益不仅要关注短期的项目投资及其效益提升,而且要关注长期的投资特别是对人的投资。一方面,加大对人的投资要较快地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在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加大投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另一方面,加大对微观主体的能力培训和相应资源投入。注重专业技术能力、人力资源发展、社会心理引导、再就业、数字经济适应等领域的教育、培训和资源匹配。积极吸纳失业人群投入社区服务,提供长期或临时就业机会。以扩大公共服务和兜底社会民生保障作为支撑,对失业人群或相关社会群体提供应急性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事项支持。
有效促进消费,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是当前重大的经济任务。国内大市场和国内大循环的建设,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在做好“家庭作业”同时要着力扩大高水平开放,着重深化制度型开放,更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方面要正视困难,充分认识外部冲击。2023年我国出口保持良好态势,前11个月我国货币贸易总额高达39.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9%。在全球经济相对偏弱的条件下,我国进出口取得如此进展,充分体现我国经济贸易体系的弹性与韧性。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仍将呈现相对疲弱态势,且增长、通胀和政策分化将较显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4年10月预测,2025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与2023年持平,约为3.2%,继续维持较低增长态势。这决定了全球总需求水平相对较低,同时各个经济体的进口需求差异较大,对仍以出口作为重要经济增长支撑的中国经济带来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扩大国内需求的重大政策根源。
另一方面要坚定信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未来面对外部可能的更多不确定性,我国更要加大高水平开放的力度,通过双边和多边举措,稳外资、稳外贸,全力维系外部需求稳定性,着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有效形成内需和外需有效互动的良好格局。特别是在个别国家可能出台极端单边主义和逆全球化行径中,我国要坚定信心,毫不畏惧,开放大门应该越开越大,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向国际社会传递我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